DDD你真的理解清楚了吗(9)再谈非敏捷

版权声明
我们非常重视原创文章,为尊重知识产权并避免潜在的版权问题,我们在此提供文章的摘要供您初步了解。如果您想要查阅更为详尽的内容,访问作者的公众号页面获取完整文章。


再谈非敏捷团队的实践
背景与传统团队的挑战:
本文通过探讨传统业务系统开发团队如何实践领域驱动设计(DDD),强调从现有研发流程出发,寻找最佳性价比的转型路径。传统团队通常以需求研讨和编写需求文档为研发起点,双方形成一致的需求文档后进入研发阶段。
统一语言建模与原文分析法:
在需求研讨阶段,使用“统一语言建模”与客户探讨需求,快速理解客户的业务语言。然而,领域模型绘制对客户来说较为复杂,因此提出“原文分析法”作为一种更易实践的DDD方法。通过提取需求文档中的名词和动词,逐步分析并形成领域模型。
案例分析与分层设计:
以研发远程智慧医疗平台为例,团队通过与客户高层的访谈,初步划分为智慧诊疗、医生端、患者端等子系统,并绘制第0层用例模型。随后,通过深入需求研讨,将复杂流程分解为子用例,使系统设计更清晰易读。基于用例模型与用例描述,进一步提取领域模型。
领域模型的构建与优化:
领域模型通过分析用例描述中的名词与动词,逐步确定领域对象及其属性和方法。模型的初始版本可能较粗糙,但通过反复与客户沟通以及补充资料,逐步完善领域模型。领域模型作为需求与设计之间的桥梁,提高设计质量并减少后期维护难度。
传统开发模式与DDD的对比:
传统模式常以文字编写需求文档,缺乏格式化组织,分析质量不高。而DDD实践采用用例模型和领域模型,通过结构化方式明确需求内容,并在需求与开发之间增加领域模型环节,确保设计质量的提升。
AI与DDD的未来探索:
作者展望了AI技术与DDD结合的潜力。未来,利用AI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,能够加速业务系统的研发。下一期将进一步探讨AI与DDD结合的研发实践。
充满诗意的联盟




白皮书上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