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和情绪一起冲浪?


如果你能养成一种习惯,面对精神痛苦时能够自动地反思痛苦而不是躲避痛苦,你将能够快速地学习和进化。
——《原则》[美]瑞·达利欧(Ray Dalio)
情绪是思维的变量
人们在情绪中,做出的反应往往并不如意。
陪娃写作业,生气了,发火了,后悔了。
放一双袜子的位置,有不同的看法,所引发的争吵,生气了,发火了,后悔了。
被同事数落了,攻击了,生气了,发火了,后悔了。
有时候,人们会发现“痛苦+反思≠进步”。
这是为什么呢?
你会用语文答案改正数学题吗?
我想你一定会说:不会。
但,你真的能确定自己不会吗?
我们先了解下被誉为“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”萨提亚的冰山理论:人的行为,包括所做的或所说的,是可以直接感知的部分,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,而水面下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支持冰山可见部分的存在。
(图片来自网络)
当人们在反思“陪娃写作业”时,假设生气的话是A,引起生气的感受是B,影响感受的观点是C,那人们在反思时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呢?
是A?我刚才那句话说错了,伤了他的心。
是B?
A. 说过的话
家庭场景 |
生气时的话 |
反思言行时可能会说的心里话 |
陪娃写作业 | 你怎么这么笨?你怎么这么不专心?你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? |
我说的话又伤害了孩子!但是,为什么只是让我来辅导娃,他/她不来辅导?关键是他/她还是说我不会辅导,真气人,你行你上啊! |
放袜子的位置 | 给你说了多少次了?你怎么就是不听?你怎么又乱扔袜子?! | 我是不是伤了他的自尊心?但是,说一点他就受不了,关键是他怎么总做不到?他太不尊重我的劳动了! |
大多数人反思的起点可能在说话本身的技巧上。比如,孩子晚上拖沓,不写作业,我该怎么去引导孩子?但随着反思所带来的自责压力,在承受不了时,会期待他人的改变来满足自己的期待,但也可能对他人改变的失望而越想越气,最后成了一次无效反思。
B. 情绪
家庭场景 |
生气时的情绪 |
反思情绪可能会生发的情绪 |
陪娃写作业 | 愤怒 | 后悔-愤怒 |
放袜子的位置 | 愤怒 | 后悔-愤怒 |
“愤怒”并不会因为“后悔”而改变,就像用语文答案无法改正数学题一样。
C:观点
家庭场景 |
生气时的观点 |
反思观点可能会想到的 |
陪娃写作业 | 我是可以辅导好孩子的作业 | 我无法辅导好孩子的作业,算了,这娃是亲生的,就当植物养,静待花开吧。 |
放袜子的位置 | 多说几次是有用的 |
我再多说也没有用,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。 |
无论判断你所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,只要没有新的积极方案,那么这样的反思不能算真正的进步。
和情绪一起冲浪
观点看起来容易转变,但真的是这样的么?
在你刚刚“像养植物一样带娃”一条分享点赞后,你仍然会因为孩子十点半还没写两行作业而生气。
毕竟,知行合一生的修炼,要跨越“知”与“行”的鸿沟,并不轻松。
所以,你可以试试一种“海浪技巧”,又名情绪冲浪。
你可以先回想并体会下,当你的情绪出来时,它就像海浪一样,一波接着一波冲击着你的心智,影响着你的判断。
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很难与这股情绪力量对抗,就像要想让海浪平静下来是不太可能的。
情绪冲浪的技巧在于,你不必去对抗、控制你的情绪,你只需要学会和情绪合作,就像冲浪一样。
当情绪袭来,你先关注呼吸,放缓你的呼吸节奏,学着自己放松下来,比如你数你呼吸的次数。一般数到第5次时,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情绪上,想象它是海浪,在情绪高的时,你说“浪来了”,当你感觉要缓一点时,你说“浪退了”,重复到你平静下来。
每种情绪都有它的存在期,你只需要去观察它,就会发现它的高涨和消退,这会帮助你更懂自己的情绪特点。
观察情绪,还会形成一个抽离的空间,使你不被情绪淹没,减轻你的情绪压力,且更容易拥有你在当下应有的判断力。
和情绪一起冲浪,是一项和自己内在在一起的练习,是更懂自己的练习。
你真的懂你自己吗?
去练习吧,那里有你想知道的答案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