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裁员历险记 | 践行者第 31 期
- 2024-01-18 13:49:42
- 朱美玲 原创
- 267
在当前大环境不佳、企业战略性裁员的情况下,国内知名敏捷教练古月老师同样有着被裁员的经历。在被裁员后,她都做了些什么?都有哪些感悟呢?让我们一起聆听古月老师跌宕起伏的历险故事吧!
一、被裁员历险记
Q1:对于裁员感到意外吗?
在去年三四月份,我所在的数字化转型咨询跨国公司陆续有同事被裁员,隐隐地觉得这个事也不太久远了。因为我们是乙方,提供咨询服务给甲方,听一些甲方说目前形势不太好。其实,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问题,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一些影响。我们在美国服务的大客户也是如此,如硅谷银行倒闭、摩根斯丹利同样在裁员等。作为乙方,我们自然会受到一些牵连,生意也相应减少。我们咨询顾问的收入是按人天计算的,如果没有客户购买我们的服务,被裁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,所以我也不觉得意外。
Q2:被裁员之后,你的心态是怎样的?
有一种靴子落地的感觉。因为家里面出了状况,妈妈生病,从 2 月到 6 月一直在频繁地住院,差不多隔半个月或一个月就要住一次院,一直要往返于上海和老家。所以内心其实也在期盼着,如果裁员落定,那么我就可以专心陪伴在母亲身旁直到最后。
同时,也会有一些担忧。因为不确定在接下来的自由职业旅程能否进行顺利,总是面对很多不确定,我也看不清楚未来会怎么样。但好在当时公司给了一个比较厚道的礼包,能够维持我接下来几个月的生活,这也给了我一定的试错时间,所以当时我没有打算马上去找一个固定的工作。
在裁员之前,还发生了一件最不容易的事情,就是当时妈妈生病住院,晚上我正忙于远程会议,没有留意到父亲走丢了。他有很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。我与姐姐整夜寻找,直到次日才在救援队的帮助下,把他找回来。那个时刻,我深深体会到了人到中年的心酸与苦涩。
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,让我思考如果一定要在工作与家人之间做取舍,我肯定选择陪伴家人。
Q3:被裁员后做了哪些尝试?
(1)引导师
我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引导师这一职业。自2010年起,我致力于敏捷相关的工作,这是一个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领域。除了精通精益敏捷知识外,还需要熟悉引导技术、掌握专业教练技巧、变革管理和培训技能。
这些年来,我组织过上百场大大小小的工作坊。从2022年开始,我系统地学习ToP引导技术,并有幸与经验丰富的Judy师姐搭档,引导了两场公益组织的工作坊:一场是宝贝爱蓝天的战略转型,另一场是捡拾中国的英雄之旅。
(2)团队教练
另一个方向是团队教练。在2021年,我开始学习加瓦团队教练,并跟随导师参加了一场复盘工作坊的助教。在2023年,我曾合作过的培训机构找到我,为一家面临变革的金融外企团队设计一场团队融合工作坊。我应用了团队教练技术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2024年,我将继续团队教练的实践,并即将在一个200人的战略共识工作坊中担任助教。
无论是团队教练、培训还是引导,除了持续学习和充实工具箱外,积累实战经验也至关重要。当面对不同企业不同场景时,我才能应对自如。在学习团队教练的过程中,我意识到专业教练是一切的基础。尽管专业教练的技能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,但它能够修炼个人的状态。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,只有内心的稳定和坚韧,才能应对各种挑战。我们将这种内心状态称之为核心稳定性。所以,我学习了精通对话体系的专业教练课程,并完成了100多小时的教练对话,通过了口试。我发现,在教练对话中能产生价值,是我之前学习的NLP、催眠、隐喻和心理咨询师的知识和技能。专业教练的对话练习为我提供了一个场域,使得我能够将之前所学进行整合和灵活运用。
(3)创业教练
现在出现一个新的职业方向——创业教练。在母亲患病期间,我关注了一个小红书账号,并对其专业性印象深刻。在八月份,我主动联系了该账号的运营者,并在一家咖啡厅里深谈了三小时。我了解到他们所在的创业孵化平台,其理念与敏捷理念不谋而合。他们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,以共识代替管理,注重个人成长,不以盈利为目的,用户需求拉动产品迭代,致力于为用户创造价值等。在那次长谈后,我决定加入他们的行列,前往杭州参加为期七天的创业训练营。
经过创业方法论的初修后,我进入了为期三个月的中修。在此期间,我学习了如何在小红书上起号,如何有效回应客户咨询,如何陪伴临终者的女性家属走过这段至暗时刻。此外,我还参加了一些安宁疗护的课程。
我加入这个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成为一名创业教练。由于我之前已经具备了精益创业的基础知识,我更加了解如何低成本进行试错,如何验证客户和产品的假设。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,我经历了项目从0到1的突破,产品在用户需求的拉动下不断成长,机会不断涌现,这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。由于有了新成员的加入,我有幸作为创业教练组织初修。我对训练营进行了重新设计,融入了设计思维的元素。此外,我还将所学的引导技术应用在创业平台的跨盟会议上。
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,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,我将20%的时间用于在我熟悉的领域工作,比如组织设计思维工作坊、敏捷培训等;而将80%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新的可能性上,比如团队教练、引导师、创业教练。我很感激过去19年的前东家——UST、平安、IBM、Autodesk,这让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,使我不必为赚钱而焦虑,能更加聚焦于价值和使命。同时,我也感谢自己当初选择敏捷教练这个职业,这让我一直保持着不同学习的脚步。我每年将10%的收入投资于自我成长和学习,这样才能在自由职业的道路上保持从容前行。
回首2004年我初入职场时,我经历了3个月的紧张技术培训和考核,只有一半人有幸留了下来。看着同事一个个离开,我心里很难过,但这也让我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公司不是家,给不了安全感,安全感是自己给的。身处职场要居安思危,锻炼自己在“旷野“上生存的能力。为了这一天,我已经准备了20年......
二、送给大家一句话
企业给不了你安全感,企业不是家,真正给你安全感的是你自己。只有不断去投资自己、修炼自己,提升自己的技能,才能拥有独立于企业独立于平台生存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