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 100 条笔记中挑出了 7 条关键反思!

“ 熟悉我的小伙伴知道,我有反思总结的习惯。最近发现印象笔记中「敏捷学习笔记」的文件夹已经接近500条笔记了。为了有效的梳理知识体系,决定通过公众号的形式定期将启发较大的洞察分享出来,也希望能够启发到别人。”
1、为什么人月是神话
在软件开发中我们没有办法将10人月的工期通过加人力的方式变成10个人一个月完成。
首先,软件开发有特定的工序,例如设计、开发测试、部署上线等。不会因为10个人之后这些工序就减少。其次,人数多了之后会产生很多的依赖和沟通,成本会急剧上升。最后,新人加入项目组会拖慢有经验员工的工作效率,因为涉及到很多的培训交接工作。
综上所述,简单粗暴的加人并不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。
2、创新意味着浪费
因为创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我们并不知道哪一条路是对的,需要做很多的实验和反馈之后才能知道,从这个角度来看必然会存在大量的浪费。同时创新需要一些余闲时间,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被排得满满的,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创新的。
3、把度量数据当作汽车仪表盘
我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度量的数据去改进我们的行为,而是把度量数据当做一种预警机制,当发现问题时去分析根因做出改进。度量数据就像汽车仪表盘一样,我们开车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仪表盘做出加速和减速的响应,而是过一会瞅一眼。
4、业务增长放缓之后好东西会浮现出来
在业务持续增长的时候,更多的重点放在增长上,这个时候如何精细化的管理不是最重要的,很多时候会通过简单粗暴的加人来解决业务增长的问题。等到业务增长放缓之后企业会更关注精细化的运营,这个时候很多好的管理方法才有用武之地。
5、敏捷是一线的管理方法
在敏捷的起源历史中,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如何管理好一线的产品研发团队,而如何去做好投资组合、预算等等相关的事情属于二线管理,敏捷没有太多的涉及。直到最近几年敏捷的定义被无限的拓展,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去了。
6、大型研发组织的最大痛点就是资源效率问题
在大型研发组织中面临的很大问题是资源黑洞问题,很多的人力不知道投入到哪里去了。对他们而言,把资源投入到正确的事情上就是提高效率。
7、效法效能指标也要不断更新
通过效能指标去进行改进的时候,也需要注意指标有没有持续分析的意义。如果你发现最近两三个月一个指标已经趋于稳定,可能就不再需要关注了,转接到匹配的团队进行长期关注即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