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他人已经拥有的“了不起”


“说这杯水半满的人是乐观的,说这杯水半空的人是悲观的。”
2005年,我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讲,感觉特别震撼。是啊,为什么我们总把目光放在空白的地方呢?
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被改变了什么。虽马上还说不上有什么变化,但我相信,我眼里一定有光。
走出教室,和我一起参加培训的伙伴帮我举例:“这就好像孩子考了99分,父母最容易问的第一句话是:扣的一分错在哪里了?”
“就是哈,这种话太让人生气了。”
我一边回应,一边问我的困惑:
“要看见半杯水,成为乐观的人,但我要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呢?”
“嘿,你这就是多想了。知道了就能做到,这叫知行合一。”
我脸一红,回了一声:“哦”。
半个月后,“知行合一”的伙伴因为挖苦团队另一伙伴的绩效,最后两人大吵了一架,立即就成为彼此熟悉的陌生人了。
当时,我很想去问下,你说的“知行合一”呢,但怕被……,最终还是把话憋在了心里。
但,自此后,我就开始琢磨怎样帮助自己和他人看见半杯水。
1、看见自己还有半杯水
有一朋友,特别爱做美食,常在朋友圈秀。
一次,小伙伴一起去他家做客,大家都心心念念地想吃他的拿手好菜——红烧鱼。
一群人进他厨房,观摩学习,热热闹闹一番。
结果,鱼端上桌,鱼尾烧糊一点点,但大家都说色香味很OK了。
但,他本人却一直死死盯着烧糊的鱼尾巴,感觉眼神里既愤怒又失望。
“不好意思,烧糊了哈”
后来,我回忆了下,这恐怕是他这个中午重复得最多的话了。
假如你是他,你可以怎样做,才不再看烧糊的鱼尾巴,说着重复的话呢?
我把自己代入进去,想了下可能会有以下三步来调节自己:
-
我可以当自己的朋友,温和地问自己:“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呢?”
-
我很沮丧,也对自己有些失望。
-
我有点懊悔,感觉自己大意了,刚才怎么不注意。
-
我有点憋屈,后悔没制止他们进厨房。
-
· 请注意,当人们说出自己情绪时,就进入了自我观察的心理位置,有观察就容易有控制。
我可以当自己的记者,友善地问自己:“我的情绪告诉我,我现在究竟在想什么?”
-
我感觉很不好意思,感觉自己把一盘很有食欲、很漂亮的鱼搞砸了,有失落感。
-
我在想,下次一定在炒菜的时候不聊天。
-
就怪这群人进厨房叽叽喳喳的,把我闹晕了,下次我一定不允许人进厨房。
· 请注意,在这个环节中,人们可以发现情绪流动的方向,然后问自己假如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呢?
我可以当自己的导师,轻松地问:“高手也有失误的时候,这很正常,那么我需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呢?”
-
说不定,大家觉得焦尾鱼很好玩儿
-
哈哈,我发现了提高厨艺的新原则,不要在厨房分享厨艺
-
哈哈,参加厨房参观的朋友需要开启静音
` 看见高手的“例外”,用发生的一切都是“很正常”的 视角来调整当下的思维。
好了,三步调节结束,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?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互动。
2、发现他人的已经拥有的“了不起”
有一段时间,我常常把“焦尾鱼”和“半杯水”联系在一起,思考着,我在教练中,如何支持到他人。我发现能看见他人的“了不起”是关键——每一份努力付出的背后都有一份了不起。
由此,我总结了三条发现他人“了不起”经验,供你参考:
举例:团队达成90%绩效,需要团队教练赋能后挑战更高的目标。
-
发问时机:团队觉得已经够拼了,有完成目标的积极迹象。
-
发问作用:引导团队注意力放置在付出和努力的点上,发自内心地肯定自我的价值,激发斗志,挑战更高的目标。
-
发问语气:友善、温暖、支持
-
-
看向“半杯水”,做自己的肯定者
-
探寻存量:看见我们已经做到了什么?
-
看见付出:在我们达成90%的过程中,我们解决了什么难题?
-
看见努力:为什么说这是难题?
-
肯定价值:这意味着我们未来了不起的是什么?
-
-
创造“加水”,做自己的支持者
-
如果问句:现在,如果拥有这些经验的你们再穿越回项目刚启动的时候,你们在哪些地方的做法会有不同?
-
支持成长:这会带来什么不同?
-
肯定价值:那么,最终的绩效会有什么变化?
-
-
换更大的“杯子”,做自己的鼓励者
-
自我支持
-
现在看看,我们的对话经历了什么?
-
从哪里开始的?
-
我们探讨了什么?
-
我们发现了什么?
-
我们学到了什么?
-
在未来工作中,我们刚刚学到的哪些是可以用出来的?
-
-
自我鼓励
-
如果现在有一个具体而艰巨的目标要交给你们团队,假如你们真的完成了,那么,你们的信心从何而来?
-
所以,你们会关注哪些方面的经验学习?
-
所以,你们产生的新变化是什么?
-
如果请你们给今天的对话取一个名字会是什么?
-
假如,你用这个名字去鼓励你即将合作的小伙伴,你会写下一句什么样对话?
-
好,我们现在交流彼此的“鼓励金句”。
-
-
OK,看完“肯定者-支持者-鼓励者”的“了不起”的框架后,你想告诉我什么呢?欢迎你留言,和我互动,发现更多教练应用有意思的地方。